|
不负韶华,青春在彝村脱贫一线闪光——记民革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支部党员王麟酒城泸州仲秋时节,天朗气清,一缕缕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如菲菲细雨,飘满了大街小巷。刚刚从重病中脱离险境、面色苍白的王麟,在病床上缓缓点开民革江阳区支部微信群,看到一句句“祝王麟早日康复”的祝福纷至沓来,两行热泪不禁夺眶而出。他闭上眼,脑子里浮现出千里之外,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田湾乡德石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的一幕幕场景。 积极融入,真帮实扶,默默奉献 2018年,32岁的年轻民革党员王麟响应号召,与新婚不久的妻子告别,与全区其他205名援彝干部一起,来到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对口帮扶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在田湾乡德石村当了三年驻村扶贫干部。 德石村虽然距离县城仅有90公里,但条件相当艰苦。这里路况极差,泥结石路坑坑洼洼,不时有塌方阻断通行。从村里出发到县城,开车要6个小时,到镇上要2个小时。交通不便,王麟他们常常吃不上新鲜蔬菜,彝区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极不适应。更为艰难的是,驻地没有发达的通讯网络,每次与父母、妻子联系,他都要花十几分钟爬到村背后的山顶上,才有微弱的信号。当通话中断的时候,他真想把手机扔下山谷,把没有说完的话对着蓝天大吼一通。后来,他找到一个法宝,每当烦恼的时候,他总是默念自编的援彝六字真言“吃苦、奉献、奋斗”,应身边盐源百姓之所需、尽我王麟之所能,用信心的力量让自己安定下来。 在这个天高路远、与世隔绝的村子,他扑下身子,用“一走、二讲、三记、四联”的方式,践行着驻村扶贫的初心和使命。 德石村是乡里人口最多的一个村。为了及时了解村民诉求,王麟认真当好社情民意搜集者,坚持每个季度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全村51户贫困户和173户非贫困户,开展经济收入调查和村民满意度调查,了解群众的住房、产业发展和教育医疗情况,做到“知村情、识村民、当村里人”。每当群众反映诉求时,他总是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下来,然后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他协调所在单位每年给村委会1万元,充实工作经费。他联系县教师进修校出资2万元,帮助吃水困难群众购买水管。面对村民需要打字、复印等小事情,他也总是任劳任怨,有求必应。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他总是第一时间向泸州市江阳区对口帮扶盐源县指挥部领导汇报解决。他积极当好党的扶贫惠民政策宣讲员,借每次走访之机,把医保、教育等与村民利益紧密相关的政策送到家。驻村期间,他坚持开展每月一次讲党课活动和每周两次农民夜校活动,宣讲党的政策和纪律,联系农技人员向村民介绍产业发展前景和提供技术支持,根据贫困户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精准扶贫方案,以滴水穿石、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村民的头脑意识和产业发展模式。 扶贫助学,凸显民革党员风采 给舅舅的一封信 亲爱的舅舅: 您好! 舅舅,我有许多心里话想对您说,可是我每次见到您,我都说不出口,所以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跟您说了。 舅舅,首先,谢谢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无以回报,只能等到我们出来工作了,再来孝顺您。如果没有您,我们三个也许早就辍学了,因为您,我们依然在学校里快乐的读书,继续自己的梦想,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都铭记于心,将来,我们出息了,一定来报答您。 舅舅,我也想过,我是家里的老大,我要不要放弃读书,打工来供妹妹们读书,因为您们也有自己的家,也要照顾家里这么多人,还要来供我们读书,我真的实在不好意思,学校里每次都交这交那的,我真的不好意思向您们要。 舅舅,我有时候真的很难过,可是心里的苦又向谁说去呢,我只能埋在心里,把它变成动力,努力学习,不让关心我的人担心,不让您们失望,就算再痛苦,我只能躲在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舅舅,我也抱怨过,为什么不幸的事都发生在我身上:爸爸病了,妈妈疯了,每天晚上我都睡不着,一想到我的父母,所以我会起的很早,努力学习,因为我想快点改变这种现状,但是舅舅,我越想努力学习,条件就越不允许。 有时候,我真的想堕落下去了,不想再努力了,但是您又给了我希望,让我继续我的梦想。 舅舅,我不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了,我是继续读书,完成自己的梦想,还是放弃自己的梦想,去供妹妹们读书。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您的侄女:安华(化名) 2018.10.12 这是一份感人泪下的求助信,她出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盐源中学高三学生安华(化名)之手。 安华的父亲,是盐源县桃子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原来一直在深圳、广东等城市打工。靠自己的体力挣点辛苦钱,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及供三个女儿上学,但他于2018年5月不幸因脑梗塞疾病瘫痪在家,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则在早些年患间歇性精神病,无力维持家庭最基本的生活。这一家有四个女儿,姐妹几个的成绩在盐源中学是有机会考上重本大学的,为帮助孩子们继续上学,他向社会各界人士寻求帮助,女儿安华也向自己的舅舅等亲戚求助。他们的呼声会有人听得见吗?他们的困苦会有人看得见吗? 安华“给舅舅的一封信”传入援彝同志们的耳朵里,进入扶贫干部们的视线里。王麟同志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及时和四川省首个基层民主党派成立的“江阳民革精准扶贫助学基金(2018一2020)”负责同志沟通后,得到其积极的响应,该基金决定将连续几年,对其家庭教育困难情况进行精准助学扶贫,首次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三千元的助学金。 2019年1月8日下午,王麟等同志一同到盐源县中学看望三位孩子,向她们发放了助学金,安华拿到钱后,泪如雨下,她说很感谢大家对她们三姊妹的支持,让她们有继续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追求梦想的动力。现场人员也很感动,眼眶湿润,感触很深。 王麟讲,区区三千块钱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就是买一、两件衣服的钱,在盐源,对她们来说足够一学年的生活费了,看似一点微不足道的帮助,或许就能改变三个孩子的命运。我来盐源扶贫,虽然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凡力之所及,帮助一个人,帮助一户人。一路行来,传递爱和希望,当不负两年青春。 江阳区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王朝德听闻这个消息后,立即为其捐助行动点赞,他讲,三千元,钱不多,但用在了刀刃上;三姊妹,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帮得及时,帮得高效,感染更多人真扶贫、扶真贫,援彝扶贫,统战力量中民主党派的付出,将是江阳区和盐源县扶贫交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忘初心,积劳成疾,扶贫见效 经过王麟和驻村工作队两年多的努力,德石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水电气路网畅达,村民生活越来越好,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即将完成。 2020年9月14日,王麟按照已经形成的扶贫生活习惯,早起后喝了几口白开水后,突发急性腹痛,连续三天几经反复,曾一度被下达病危通知书,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必须立即转院治疗,江阳区和盐源县联手开展了一场跨越800多公里的救援,从凉山州盐源县——西昌——泸州,开通各种绿色通道,速转运至西南医科大学附院治疗,经过手术治疗,王麟已从病危中脱险,目前身体正在康复。 “手术证实了术前我们的判断,时机的选择也很果断、及时。不然病人就危险了!”为其主刀的李秋教授说,化脓性胆管炎引起的胆道穿孔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类危急重症,很容易误诊,王麟是他从医二十多年遇见的第二例。 病中的王麟无时不在关注和牵挂着德石村的脱贫工作,他早已和那里的彝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心早已和村里的脱贫事业连在一起,他希望早日重返那个天空蔚蓝、阳光灿烂的山村,和彝族同胞们一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站好最后一班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