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员专区 >>党员园地 >> 论孙中山民生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详细内容

论孙中山民生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时间:2014-05-19        阅读

提要:论述民生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特色和内容。探讨民生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必须以民生为本,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处理好社会财富分配,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孙中山民生主义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志码: A

 

孙中山站在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提出“民族、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主张只有用民族主义来抵御外来的侵略,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只有用民权主义来反对专制压迫,才能改变“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中国;只有用民生主义来解决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才能避免走欧美国家贫富不均的道路。

孙中山民生主义,是其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民生思想博大精深,对解决民生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1   孙中山民生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世界帝国主义列强与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条约,对中国进行疯狂的侵略和掠夺。腐朽的清王朝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同时与帝国主义势力勾结,遏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其生存在困苦之中,中国的农民、工人和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

在我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形势下,历史使命在强烈的召唤,必然会出现一批批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举起反帝反清的大旗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必然会出现具有时代精神的理论思想指引。孙中山作为革命先行的杰出的代表,于1894年,他创立“兴中会”,高呼“振兴中华”口号。1905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1912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当时,孙中山认为在中国民族和民权主义已经实现,则专心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为他最后奋斗的目标。

2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形成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思想的影响,是一个感性到理性、实践到理论不断升华的过程。

2.1救民救国思想的影响

孙中山生长在中国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的时代,亲眼看到饥民遍野、衣不遮体、离乡背井、流浪失所的悲惨场面,解决人民衣、食、住、行的生存问题和就业发展问题,成为他首要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读书,他希望在古今中外书本中寻找救民救国的真理。孙中山读书有四个特点,一是坚持天天坚持读书;二是联系实际读书;三是在不断的失败中不断地读书;四是以救民救国为目的而读书。

读书,对孙中山而言,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与革命构成他人生的两个支点。孙中山说:“一切学术凡有助于提高我革命的知识及能力的,我都用来作为研究的原料,以组成我的革命学”。孙中山要求自己:“文以国家将亡,责无旁贷,誓竭心力,以拯生民” ,“为国奋斗,贯彻始终”,“再接再厉,努力救国”。孙中山认识到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沦为殖民地,其根本原因是国弱民穷。他提出“国利民富” 的思路,号召全国“四万万同胞同心同德、力图建设、以谋富强”,“国利民富”则指日可待。

孙中山读书治革命之学问失败中总结经验,联系中国实情,创建三民主义理论,以指导革命实践,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他从一名救民救国的志士,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指引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方向,为拯救祖国、改善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理论的根本,其救民救国的思想是形成他民生主义思想的萌芽

2.2 中国传统文化民生思想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民生思想源远流长,“民生”一词最早是在《左传·宣公十三年》中的记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匾”,其“民生”指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这说明我国古人早已认识到民生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儒家学说倡导实行仁政,从孔子的仁政理论到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体现了儒家“重民”的理念,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思想传统,把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视为治国的重要方略。

孙中山在求学期间,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兴趣,他经常研读《二十四史》和《四书读物》。他说:“志欲改革政治,必先知历史,欲明历史,必通文字,乃取西译之四书五经历史读之,居然通矣”。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最早提出民生主义的思想家,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还体现在《上李鸿章书》中“养民”、“富民”的思想,同时孙中山引用古代思想家荀子《富国》理论“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国家自富”,说明民富与国富的重要关系。

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对他影响很大,他曾表示过自己是太平天国反清斗争的继承者。洪秀全创建的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要让千百万农民得到土地,造就一个“均平”的人间天国,使孙中山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这对他推翻满清专制,提出“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的思想有着重大影响。

2.3 西方进步思潮的影响

孙中山留学美国及考察欧洲各国,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他有所启发,他看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看到贫与富分化的社会现实。他认为西方国家出现贫富差距,其原因就是没有进行民生主义的社会革命。同时,他强调要发展中国工业,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故解决土地问题和资本问题十分重要和迫切,这是解决民生问题之根本。因此,他提出要学习借鉴西方长处,以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但同时他要防止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以保障民生的改善。

他在《孙文学说》中提及中外书籍至少有几十种。为撰写《实业计划》,他参考的英文书籍仅是经济方面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种,其中有西方经济学家的许多著作,如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祛》等,有工业、财政.银行、货币信贷方面的,有城市规划、水陆交通方面的,也有关于中国河流航道、港口等方面的专门资料。

他阅读《法国革命史》、《物种起源》等西方进步的书籍。而对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亨利·乔治的学说,其代表作《进步与贫困》,其主要观点是反对私人垄断土地,主张土地国有,把地租变为上缴国家的赋税。孙中山对这种理论产生强烈兴趣,这对他后来提出“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纲领,显然是受其影响的。

2.4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最早研究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人。孙中山在伦敦流亡期间,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阅览室读书,这里曾是马克思读书写作的阅览室。他在那里专心读书1 0月有余,阅读和研究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和杜会主义学说的著作,他高度赞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并使他获得了新的知识和启示。

他认为,中国的现实状况决定中国不能完全盲目借鉴西方的经验,在中国应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避免贫富分化。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他主张把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道路,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实现国家独立富强和人民的民主富裕。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示,对孙中山民生思想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3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定义、特色和内容

民生主义的定义,孙中山认为人类社会所有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民生问题。“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经济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而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其核心都归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孙中山所构建的理想社会的特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社会主义,是要解决人民衣、食、住、行的问题,实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谐社会的目标。他的民生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3.1  平均地权,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根本

孙中山认识到土地对民生的意义,他把平均地权作为实现民生主义的根本。其具体构想:一是核定地价。二是增价归公。三是平均地权。孙中山之所以把平均地权作为实现民生主义的根本,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以土地为生,地权不均是造成民生问题的根源。

3.2  节制资本,民生主义的核心

节制资本,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社会财富过分集中、贫富悬殊过大,垄断资本操纵国计民生。主要措施:第一节制私人资本。第二壮大国家资本。孙中山节制私人资本的同时是要壮大国家资本,推动国家资本主义的健康发展。他指出:“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孙中山认为中国面临的问题是贫穷,中国当务之急是壮大国家资本,兴办实业,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3.3  兴办实业,民生主义的手段

孙中山提出保障民生四大要点:“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其核心就是发展实业。

孙中山写的《实业计划》一书,体现了他的实业兴国、事业兴民的民生主义思想。其一关于实业规划,他提出了中国实业发展六大计划,包括建设大港口,疏浚运河,拟建十万英里铁路,创立各种工业等。其二关于兴办实业之资金的筹集,为实现六大计划需要的资金之巨大,远非中国国民财力所能承担。孙中山认为必须利用外资,“欲兴大实业,而苦无资本,则不能不借外债”,“至中国一言及外债,便畏鸩毒,不知外债以营不生产之事则有害,借外债以营生产之事则有利”。他批评国内有人认为利用外资可能会让外国人赚不少钱的狭视思想,孙中山则认为利用外资将使国家赚大钱,人民受大益,民生得改善。孙中山倡导兴办实业,是发展民生事业的重要手段。

3.4  放开门户,民生主义的途径

孙中山针对当时中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积极主张中国对外开放,并且明确指出中国之所以“以前事事不能进步,均由排外自大之故。”孙中山所要实行的门户开放是保持主权的开放主义。他明确指出:“开放门户,仍须保持主权”,“当视中国之利益为本位”,“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因而,在实施开放政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完全主权,紧握经济“发展之大权”,才能达到开放之目的。          

孙中山主张中国全面开放,大胆地吸引外资和利用外国技术以发展本国经济,这与其振兴实业以实现民生主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思想体系。其实质就是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实现人民富裕。

3.5  发展教育,民生主义的基础

孙中山认为发展教育是实现民生主义的基础。他认为西方各国近世崛起的根源就在于“人无贵贱皆奋于学”。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不发展教育是不行的,只有“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中国才可以与西方相媲美。第一要实行义务教育。第二要兴办各种类型的专门教育。第三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孙中山视发展教育为实现民生主义目标的基础,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他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他把“人尽其才”视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这

充实了民生主义思想的内容。

4  民生主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其精华为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并且逐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认识到民生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民生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4.1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民生为本

在与时俱进国际化竞争的进程中,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各国政府关注。民生问题解决程度,已成为社会制度优劣和执政党执政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要维护安定团结,保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民生为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坚持以民生为本。

党和政府的领导认识到改善民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邓小平反复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中国共产党新世纪执政的主要着力点,一系列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政策相继出台,教育、医疗、社保等事关民众根本利益的问题都应得到改善。我们的党和政府正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思想的内涵。

4.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孙中山指出:“单是节制资本,仍恐不足以解决民生问题,必要加以制造国家资本,才可解决之,何谓制造国家资本呢?就是发展国家实业是也。中国的工业非要赶快振兴不可,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孙中山的“发达资本,振兴实业”思考和设想,充分表达他力图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解决民生问题。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以经济持续发展为基础。在这点上,我们党和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与孙中山发达资本,振兴实业主张是一致的。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民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3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社会财富分配

孙中山民生思想是一种社会观社会财富应为民所有,国富必须民富,民富国才能长富。

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目标是强国富民。在经济持续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在国家建设财政投入上,首先要考虑民生建设项目,要处理好国家建设项目与民生建设项目财政分配问题,和处理好人民收入分配问题,避免出现国富与民贫和个体之间收入差额太大的现象。这务必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国家财政收入应当有计划、按比例、合理地投入在国家建设项目和民生建设项目上,处理好国富与民富的关系问题,消除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解决好这两个分配问题,将会保持社会建设与民生建设的稳定发展,为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资本、资源等作为分配的要素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社会矛盾凸显、经济利益失衡的状态。所以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整顿分配秩序,打破经营垄断,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使全体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4.4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民生建设

民生建设,是党和国家制定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社会体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时期,要求处理好社会建设与治理的关系,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扶贫工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经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处理好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开展资源要素配置、金融、投资、财税深化改革,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用地制度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开放合作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积极发展协商民主,加强基层民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加快教育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让人民拥护、支持、积极参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重点部署,其思路和措施,都是从人民利益出发,加强民生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点,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它体现了孙中山民生建设“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思想,做到了孙中山“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建国方略的准则,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走共同富裕的幸福道路。它继承、发展、创新、超越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并且将其变为现实,以加强民生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孙中山未完成的事业。

4.5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史无前例、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民生建设是其基础工程项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决定,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作出部署,确定指导思想,明确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建立协调发展、优化创新的运行机制,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的建立,将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平等、和谐幸福,这是海峡两岸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51高度重视两岸民生事业,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两岸民生事业,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邓小平同志强调两岸统一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经济发展。他指出:“中国最终要统一,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二要看我们经济能不能真正发展”。

1995  1 月,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倡导:“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2002 年,十六大报告强调,进一步扩大两岸各方面交流,积极争取早日实现直接“三通”,开创经济合作的新局面。

2006  11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孙中山诞辰 140 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我们要铭记孙中山等革命先辈振兴中华的夙愿,继续把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我们要为台湾同胞多办好事实事,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2007 年,十七大向全党全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念的最基本价值追求。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表示,我们将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胡锦涛总书记表达了对台湾同胞的关怀和理解,充分考虑两岸同胞的合理愿望与诉求,显示了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决心和诚意。

这些思想主张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在发展两岸民生事业的实践中,对孙中山关注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弘扬,体现了高度重视两岸民生事业,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思想。

4.52 积极发展两岸经济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我们党和国家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关于兴办实业、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在两岸民生事业的实践中,积极发展以两岸经贸交流为主轴的民生事业,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1979 年元旦,中国政府在《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和“进行经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振兴中华民族。1981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九点讲话”,提出两岸共同探讨“三通”和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保留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允许台胞来大陆定居,来去自由;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等等。这一讲话为两岸交流扩大,为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8  3 月,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两岸关系发展迎来了机遇。2008  6 ,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对话,签署了包括两岸直航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内,全部涉及民生问题的 16 项协议,两岸民生事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对两岸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产生重大影响。

由上可见,我们党和国家继承和发展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对台湾同胞民生问题倾注亲情和关怀,实施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民生政策,积极促进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53坚持共享共富的成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 “民享”,“所得国家利益,由人民共享”,实现“贫富均等”,共同富裕。我们党和国家继承孙中山这个重要思想,对台民生的方针政策,坚持面向全体台湾民众,兼顾台湾各阶层民众的利益,使台湾民众受益更均衡化,实现共享共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把实现共同富裕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在两岸关系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

我们党和国家对台方针政策更加注重面向台湾基层民众,让他们从两岸交流合作中受益。“聚焦基层,共享成果”,成为新时期对台方针政策的取向。“聚焦基层,共享成果”,就是要将更多的关心和资源投向基层,造福基层;就是要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为两岸同胞共同享有,让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基层民众更多、更广、更均衡地从两岸交流合作中受益。

这明确体现我们党和国家关注民生和谋求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这是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共享共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开辟美好的前景。

4.54以制度建设保障民生事业,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我们党和国家在发展两岸民生事业的实践中认识到,民生建设要获得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就需要稳定的制度作为保障。这是我们党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要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长效机制,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温家宝总理在 2007 3  16 日答记者问时也强调:“解决民生问题,要有制度的保障。”1979 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发展两岸民生事业中,注意建立和完善制度,保障民生的权利和利益。

1988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保证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的政策环境。1994  3 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将保护台商投资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促进了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2005  3 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本法突出以法律措施保护台湾同胞利益。2008  5 月以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签订了推动两岸民生事业发展的一系列协议,为改善两岸民生提供制度保障。2008  6 ,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和《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实现了两岸交流的历史性突破。2008  11 ,海协会和海基会又在台北签订了空运、海运、邮政等方面的协议,两岸“三通”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2010  6 月,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重庆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两岸经贸合作进入制度化轨道。

我们党和政府将两岸民生事业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以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来保障两岸民生建设,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以制度建设保障民生事业发展,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张博洋,于春梅孙中山民生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渊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01

[3] 苏献启,窦孟朔,范拥军,陈聚芳孙中山民生主义对构建和谐社启示[J]. 邢台学院学报,第24卷第4期,200912             


技术支持: 四川微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